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新營講堂佛學講座 慧倫法師談「人間生活禪」
2020-02-17
「求觀音、拜觀音,不如自己行佛做觀世音」,佛光山新營講堂2月16日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主講「人間生活禪」,深入淺出以母語親切分享如何讓「生活有禪味」,150位信眾聆聽受益。
慧倫法師表示,誦經是十善業,有止亂心的作用。經由誦經拜佛令狂心頓歇,專注於當下的正念,這是「有念、有住、有相」的修行。至於「無念、無住、無相」的修行,要發自內心藉著誦經拜佛而達平靜安祥的心境。更要懂得四正勤,時時觀照起心動念,在人間佛教修行中,延續清淨身、口、意業,落實行三好、四給、五和。
大乘佛教修習菩薩道,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信眾在主殿內誦經拜佛要上求佛道;梵唄是透過龍天的法器、誦經隨經文入觀、以清淨心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讓見聞者內心寧靜安祥,也有下化眾生的功能。
慧倫法師以佛陀本生曾有「割肉餵鷹」的典故,對比肉的重量與生命的重量;南朝梁武帝建寺、布施、供僧,達摩祖師告知了無功德的公案,皆在突顯佛法的般若智慧,能讓人找到的法身慧命,才是真正的生命重量。
法師闡述,大乘佛教在世間,無論消災、超薦、安座、各項佛事、法會皆以持誦《心經》為大宗,依靠自性顯發的般若智慧,才能完成菩薩道修行,如果用緣起般若看生活中的一切,都是「宛然有」但「畢竟空」,懂得時時回到清淨的本心,這就是人間佛教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的修行方式。
最後慧倫法師談到六度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,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。《六祖壇經》中講求的自性三寶,「覺而不迷」、「正而不邪」、「淨而無染」則強調自性是開悟者的無上境界,要大家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才能成就菩提。
慧倫法師表示,誦經是十善業,有止亂心的作用。經由誦經拜佛令狂心頓歇,專注於當下的正念,這是「有念、有住、有相」的修行。至於「無念、無住、無相」的修行,要發自內心藉著誦經拜佛而達平靜安祥的心境。更要懂得四正勤,時時觀照起心動念,在人間佛教修行中,延續清淨身、口、意業,落實行三好、四給、五和。
大乘佛教修習菩薩道,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信眾在主殿內誦經拜佛要上求佛道;梵唄是透過龍天的法器、誦經隨經文入觀、以清淨心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讓見聞者內心寧靜安祥,也有下化眾生的功能。
慧倫法師以佛陀本生曾有「割肉餵鷹」的典故,對比肉的重量與生命的重量;南朝梁武帝建寺、布施、供僧,達摩祖師告知了無功德的公案,皆在突顯佛法的般若智慧,能讓人找到的法身慧命,才是真正的生命重量。
法師闡述,大乘佛教在世間,無論消災、超薦、安座、各項佛事、法會皆以持誦《心經》為大宗,依靠自性顯發的般若智慧,才能完成菩薩道修行,如果用緣起般若看生活中的一切,都是「宛然有」但「畢竟空」,懂得時時回到清淨的本心,這就是人間佛教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的修行方式。
最後慧倫法師談到六度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,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。《六祖壇經》中講求的自性三寶,「覺而不迷」、「正而不邪」、「淨而無染」則強調自性是開悟者的無上境界,要大家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才能成就菩提。
最新消息
相
關
消
息